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9-08 03:54 点击次数:147
津滨海讯(记者刘芸摄影报道)清晨五点,汉沽街道十亩小院的五口直径一米的大铁锅已腾起滚滚热浪。老师傅手持长柄铁勺,将一勺浓稠的酱色卤汁精准浇淋在刚入锅的刺鱼上,空气中瞬间弥漫开焦香与咸鲜交织的独特气息。“这锅馇鱼得炖够20小时,火候不到,鱼刺不酥,卤汁也入不了骨。”十亩小院的院主崔文浩擦着额头的汗,指向墙上密密麻麻的订单板——北京、天津、河北三地的订单已排至3天后,单日最大订单量突破1500条。这锅传承百年的“黑红酱香”,正以非遗技艺为核心,撬动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。
百年“馇”技:时间淬炼的味觉密码
汉沽馇鱼的灵魂,在于一个“馇”字。不同于普通炖煮,这道技艺需以活鱼入锅,铁锅猛火烧开老卤后转文火慢炖至少20小时。期间师傅需反复舀出卤汁冷却回浇,让鱼身均匀吸收滋味,直至鱼刺酥软如棉、鱼皮胶质析出,与卤汁融为浓稠的琥珀色酱汤。“八大馇”代表菜式中,馇梭鱼、馇鲈鱼、馇刺鱼等各具风味,其核心秘诀在于鱼的油脂与老芥菜卤的发酵酸香碰撞。“老芥菜卤是灵魂,必须用隔年陈卤,加老抽、花椒、大料、蒜瓣熬足两小时。”崔文浩揭开一口铁锅的木盖,黑红色的酱汤裹着金黄的鱼身咕嘟作响。为适应现代健康饮食需求,传统“重盐”卤汁已调整配方,减盐30%的同时通过天然香料提升层次感,让酱香更显醇厚。
农文旅融合:舌尖非遗牵手“脚尖经济”
当黑红酱香的馇鱼在铁锅中翻滚,汉沽街道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。依托七彩盐田、草莓园等资源,当地打造“非遗美食+生态旅游”路线:游客可上午在长芦汉沽盐场体验古法晒盐,中午至十亩小院品尝现炖馇鱼,下午采摘果蔬,夜晚入住改造自村民老屋的民宿。“我们设计了'从采摘到就餐'的全链条体验。”汉沽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草莓节的举办,汉沽街道草莓名片愈发闪耀,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游客。其中,年轻群体占比达60%,非遗技艺正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介破圈传播。
从灶台到莓田:构建“味觉+视觉+触觉”的立体化体验
“汉沽街道农文旅的核心在于‘破界融合’。”汉沽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,汉沽街道突破单一产业思维,将非遗技艺的“味觉记忆”、草莓产业的“视觉吸引力”与盐业风情区的“触觉体验”结合,形成“吃住游购娱”全链条消费场景。暮色中的十亩小院,又一锅馇鱼即将出锅。在这片曾以渔业和盐业为生的土地上,非遗技艺正与时代共振,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。